起飛重量200kg交錯式主旋翼UAV。
這是在晉陞太空科技任職時,除了開發衛星發射載具的支援設備與量測任務外,初期我負責機械設計開發的專案。
與市面上常見的多軸無人機不同,這是使用了交錯式旋翼intermeshing rotors結構的直升機型UAV,在較小的空間下提供較高的載重,目標起飛重量是200kg,同時使用燃油引擎來,目標是提供8小時的連續運作時間。
現實的有人直升機中,以Kaman K-MAX是代表機型。
接手開發時,我是沒有任何直升機與無人機的設計開發經驗,主要飛行相關的氣動力規劃,都是由董事長陳彥升博士規劃,我負責完成實際的機械原型。
當時我已經完成有完整機械結構包含動力系統,可以固定在地面以遙控方式運作的測試原型,測試時有發現明顯問題待執行改善。但是後續衛星發射載具的相關任務優先,設計修正與測試的任務就加以擱置,目前離職已久不知後續開發狀況。
使用intermeshing rotors的旋翼構型的UAV,有幾項優點
1. 能夠在相同的主旋翼空間下提供較高的載重,雙旋翼能夠提供更高的升力,但是佔用空間接近單旋翼。
2. 因為是璇向相反的雙旋翼構造,旋翼產生的扭矩會互相抵消。
3. 所以和單旋翼相比,能夠省略用來抵消單旋翼扭矩的尾部旋翼,理論上能減少尾部旋翼造成的動力消耗。
當然也帶來設計上的困難點
1. 因為是雙旋翼構造,所以會需要兩組完整的主旋翼頭,控制結構,會增加不少機械複雜度以及額外重量。
2. 雙旋翼因為是交錯對轉的構造,主旋翼與一般直升機相同,是能透過swashplate動態改變旋翼攻角,因此設計上進行機械動作的干涉檢查特別複雜困難。
3. 雙旋翼主軸的夾角是特殊角度,傳動系統需要特殊類型的零件,需要和齒輪廠商訂製專用齒輪,搭配特殊的機械結構。
設計200kg UAV測試原型,有幾項基本要求
1. 3個月決定構型與細部機械設計,再3個月完成零件備料與組裝作業,總共6個月完成可進行地面測試的機械原型。
2. 使用交錯式旋翼intermeshing rotors結構。
3. 使用燃油引擎。
4. 起飛重量200kg(含8小時燃油),空重60kg。
5. 雙旋翼使用機械結構達成differential控制,不使用額外軟體控制,方便搭配已經成熟的單旋翼直升機控制和操作習慣。
6. 具有基本的外部遙控功能,能夠方便測試操作。
整體設計分成幾個關鍵項目。
1. 主旋翼頭與十字盤。
原始是規劃使用航空模型的現成品,但是包含國外的來源,都沒有適合200kg UAV使用的尺寸。
因此改為自行設計整組主旋翼頭與十字盤,要模仿現成品的設計加以放大,並不困難。實際的困難點為缺少主旋翼頭與十字盤的設計經驗,缺少許多的know how,許多部份需要不斷研究資料,需要決定幾何參數/動作範圍/安全係數等等,甚至透過嘗試錯誤再加以修改。
這邊的機構動作非常複雜,設計完成後透過CAD軟體檢查動作與干涉,花了非常多時間。
2. 傳動機構。
兩個主旋翼頭,需要同步傳動,而且不可以發生時序的錯誤,否則葉片會撞在一起。而且需要安排成一個特定的夾角,這個角度不是常見的45度或是90度,又要簡化零件數量,來降低重量與複雜度,就需要訂製特殊角度的傘齒輪。
這時有幾種選項
A. 開模具訂製正式研磨齒輪。
只做測試原型,特殊模具價格非常昂規,模具國外製作交期也非常長。老闆希望使用高精度研磨齒輪,但是無法等待長交期,所以暫時不選擇,等到正式量產時再考慮。
B. 用機械加工製作測試用齒輪。
不做精密研磨,性能會差一些,但是足夠驗證機械結構。因為齒輪精度不夠,老闆不接受此選項。
C. 改用現成的齒輪箱組成。
為了達成指定的夾角,會占用更多額外的空間,曾加更多不必要的重量,等明顯缺點。剛好適合的齒輪箱有現貨,可以立即交貨,需要額外製作的機械零件,成本也可以接受。最後完成測試原型優先,老闆同意了這個方案。
3. 動力系統。
動力來源有兩個方案。
A. Turbo Shaft小型的燃氣渦輪引擎
和現實的直升機使用的類似,只是選擇模型用版本,可在很小的體積重量下,提供相對很高的輸出馬力。不過燃油的使用效率是個主要問題,需要特殊設計來達成低燃油消耗。我在接手開發前,公司已經訂購了測試使用的燃氣渦輪引擎,所以設計規劃時仍然保留換裝的設計,只是交期太長,變成延後才會測試的方案。
B. 飛行傘用的二行程引擎。
二行程引擎也能在很小的尺寸下,提供很高的輸出馬力,二行程的設計讓零件簡單,可以做到較輕的重量。市面上有很成熟的飛行傘引擎可以選擇,最後選擇的外國引擎方案,甚至包含離合器與基本變速箱,可以大幅簡化原型設計的複雜度。既使是由國外購買,也能在數周的時間內取得,價格也在可接受範圍內,所以就為測試原型先使用的方案。
4. 機械結構達成differential控制。
沒有了尾部旋翼,就無法利用與主旋翼的扭矩差異,達成原地旋轉,現實的Kaman K-MAX根據文獻,是使用液壓系統改變左右主旋翼的differential攻角差異,來達成原地旋轉。
UAV基本上不可能用液壓系統,因為已經用模型用伺服馬達取代,但是控制多個伺服馬達來達成,需要寫額外的飛行控制程式,我不會寫,當時也沒有人力可支援。
選擇的解決方案,把需要寫成控制程式的複合伺服馬達動作,轉換成機械結構來達成。概念是參考自現實的機械結構(出處不可考),再配合主旋翼頭作出對應設計。
使用機械式達成,還有額外的好處,航空模型的遙控器,針對直升機控制,有不同的伺服器預設模式,可以將操作輸入,轉換為多個伺服器的複合動作,最終操作上,就與一般的直升機模型沒有差異。
最終組裝完成的測試原型,達成了以下項目。
1. 總共6個月完成測試原型。
2. 交錯式旋翼intermeshing rotors結構。
3. 整合二行程引擎。
4. 機械原型空重65kg,不含外殼/油箱/自動導航元件/電池。
5. 機械結構達成differential控制。
6. 外部遙控功能,使用模型直升機操作方式。
200kg UAV測試原型的最後身影,測試前檢查控制輸入與loadcell的測試數據時正常動作影片,之後就 . . . . 。
測試發生的問題與檢討。
1. 安裝主旋翼前,機械結構能夠在引擎動力下,透過遙控操作,反應正確的動作。
2. 也在沒有安裝主旋翼葉片下,進行與測試平台連接的前置測試,確認測試平台能夠讀取測試數據。
3. 正式在安全防護測試空間內,安裝主旋翼葉片進行測試。在啟動引擎,逐步增加油門到最大時,主旋翼頭發生損壞。
4. 幸好是在安全防護測試空間內,損壞飛出的主旋翼葉片,被安全網擋下來了。沒有任何參與人員受傷。
5. 不過測試原型,主旋翼頭結構嚴重損壞,必須重新製作零件,才能修復恢復測試。
6. 觀察損壞的零件,可以發現幾個主要的設計瑕疵。
A. 疲勞計算的安全值不足,預估的震動條件錯誤。7. 以上三個關鍵錯誤同時發生,自然在測試過程損壞了測試原型。
B. 部分市購零件的形狀細節,並沒有正確考慮,因此有明顯結構弱點。
C. 在模仿遙控直升機的主旋翼頭進行設計,沒有注意到小尺寸模型,與大尺寸模型,設計上有明顯差異。小尺寸模型因為負荷小,材料強度遠超過需求,大尺寸模型,則會變更為不同設計,以及更換材料。
開發感想。
1. 初期的研究可以安排多點時間,直升機設計的相關文件還研究不夠足夠,趕時程就邊開發邊研究。
2. 因為連玩模型直升機的經驗都沒有,假如先玩過組裝模型,實際飛過可能會更好。
3. 老闆敢讓我設計我就敢設計,即使是測試失敗都能學到很多東西。但是測試安全一定要顧,這個測試場地的安全防護,有確實保護了當時在場的測試與參觀人員。